糖心官网怎么进:糖心logo免费-这些“苏超”数据告诉你,中国足球应该打好哪些基础

频道:商业 日期: 浏览:1

“苏超”单场观众人数再创新高,首次突破6万人。

7月5日晚,南京队在主场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迎战苏州队,60396人现场观赛,刷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纪录。外加同期举行的另外两场“苏超”比赛,第6轮“苏超”的场均观众人数已达到3.9万人,与全球最顶级的专业足球联赛英超联赛(场均观众4.0万人)、德甲联赛(场均观众3.9万人)的观众体量相当。

而这也给近年来不断触底的中国足球带来了一些启示。

而南京队对阵苏州队6万人现场观赛的规模,还是因为座位数量有限所致。据《新华日报》报道,6月27日,该场球赛开票前,购票平台上已有68.8万人点击想看,最终得票率不足9%,而卡塔尔世界杯门票的中签率不过5%。

“苏超”为什么能越来越火?套用网友造的一句梗来解释,就是“天时、地利、人不和”。

业余联赛,球员一点不业余

所谓的“天时”,是指赶上了中国足球青训的触底反弹。从05后年龄段开始,国内青少年足球无论是人数规模,还是竞赛成绩,整体呈现上升趋势。

在本届“苏超”516名参赛球员中,职业球员仅有29人(含3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),而高中及中专学生则有69名、在读大学生85名,另外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。但比赛观赏性并不差,相反,还相当精彩:

20岁的巴特在泰州队对阵徐州队的比赛中,腾空而起以一记侧身倒钩,将足球直挂死角破门;苏州队17岁的冦程,在开场一分钟就抓住对手的失误,贴地破门进球;与冦程同龄的盐城队门将严子航,虽然还是高二学生,但多次上演神级扑救,表现出彩。

6月29日,在对阵徐州队的比赛中,泰州队11号球员巴特倒钩进球。

这是因为487位“苏超”球员虽然不是职业球员(指进入当年职业联赛一线队报名表),但并非临时起意站上的球场,而是从江苏200多个青训营里一步步踢过来的。

这种“全民足球”的运转逻辑,与“金元足球”有很大的不同,后者因过度依赖外援,结果本土球员培养青黄不接,国家队战绩更是一输再输。

在经历了“金元足球”的惨痛教训后,中国足球界达成共识,青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。这一点从 2021年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评选中就能看出——青少年足球相关的指标在评选标准中的权重已达到了35%,到2024年更是提高到了39%,是重中之重。

而江苏一些城市的足球青训更是走在前列。目前暂居“苏超”积分榜前两位的盐城队和南通队,正是因为多年搞青训,所以才有实力不俗的队伍。

南通队39名球员中有35名来自2011年成立的海门一俱乐部的青训基地,因其创始人李太镇是拖鞋厂老板,也被称为“一家拖鞋厂撑起的俱乐部”。盐城队的近四成队员来自东台市三仓中学,该校与足球俱乐部深度合作,试点了“文化学习+专业训练”的青训体系。严子航就来自该校,小学二年级就接触足球的他,早在2019年11岁时,就在江苏省足协青训俱乐部联赛中被评为苏北赛区的“最具人气球员”。

1万多个足球场,构筑“苏超”联赛基座

如果说国家队是足球这座金字塔的塔尖,而职业联赛和青训就是塔中,那么社区足球和球迷就是金字塔的地基。

以德国为例,根据该国足协统计,整个德国拥有超过2.4万个注册足球俱乐部,平均每3500名居民就有一支自己的球队。这样高比例的球队数量,离不开足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支撑。在十年前,德国慕尼黑城区的足球场数量就有上千个,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口才约600万,约等于每万人拥有1.67个足球场。同时期,中国国内条件较好的足球场地还不到2万个。

但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观。

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》显示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已有16.1万个足球场地,其中 11人制足球场地有3.78万个。其中,江苏一省就有11632个,平均每万人拥有1.36个,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单位第6名。

不过,除了搭建足球场,是否真正向市民开放也很关键。2014年时《扬子晚报》就报道过,南京近500个足球场中,对社会开放的数量不到10%。

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足球场,2024年,南京新改建了42片灯光球场,并大多采用“免费+低收费”模式,如部分社区球场工作日上午免费开放,夜间灯光场次收取成本费。

除了体育公园,拥有大量足球场地的中小学校园,也被很多地方盘活。2024年,扬州就把“全市140所公办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足球场、室外篮球场等学校体育设施”列为当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。

足球场密度是否能一定程度上展现一座城市的足球实力?

澎湃新闻通过梳理各地2024年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的数据后发现,在已公开的信息中,全国足球场地密度最高的城市,是足球之乡梅州。这座常住人口不到400万的广东城市,拥有1067个足球场。据统计,梅州拥有75家足球协会、95家业余足球俱乐部,足球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近三成。

有趣的是,江苏省内各市中,足球场地密度最高的3个城市——盐城、南通、徐州,分别对应了此次“苏超”前五轮积分榜的前三强。而人均足球场数量相较其他江苏城市较少的镇江和常州,则暂时位列积分榜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。

除了能为足球发展提供硬件设施,“遍地开花”的大小足球场地,也为办赛提供了可能。

据统计,2024年,关于足球比赛,江苏共举办国际赛事9场,职业赛事180场,全国赛事1284场,省级比赛1476场,市级以下比赛27299场。同时,这一年江苏还举办了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63964场。

“我们完全参照职业联赛的办赛模式,就拿裁判来说,基本都是国家级以上的,苏超开幕战的裁判就是‘中国金哨’马宁。”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在接受《新华日报》采访时说,“苏超”的火爆不是偶然,而是江苏多年来坚持体育惠民、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
这也促成了“苏超”能火的另一个条件:地利。

“苏超”中很多比赛并非一开始就准备了数万人现场观看的赛场。但越来越火爆的观赛需求,让多地“被迫”将场地转移到可容纳几万人的奥体中心或体育中心。例如徐州队的主场比赛场地原本是能容纳6000人的徐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,但随着赛事热度升级,主办方将场地调整为徐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,容量提升至3.5万人。

“苏超”已点燃情绪经济,能唤醒更大的足球热情吗?

要说此次“苏超”最出圈的话题,莫过于再次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江苏13地市的“散装”。5月28日,南京发布的一篇标题为《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》更是吹响了江苏各地官号的玩梗“大战”。

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,也让每一场“苏超”比赛都能金句频出。

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看来,“苏超”爆火是情绪经济的一种体现,足球比赛被赋予了幽默感、意义感和一种地域身份属性的参与感。

而这也让“苏超”赢得了大量非球迷的关注。

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省内3189位常住居民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,超九成(95.2%)江苏居民知晓“苏超”,涵盖职场人士、学生、农民、家庭主妇、退休人员等各类群体,其中非常了解的占近三分之一。而在关注“苏超”的人群中,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。

足球专家、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金汕对媒体分析,“苏超”的爆红可以提高足球的普及率和赛事在群众中的普及度,对提升中国足球普及率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

这一点从近期一些足球场地的预订量上,也得到了验证。“我们扬超基地的5片球场现在日均接待球队超20支,工作日晚间时段预订率达80%,周末更是提前十天就被订满。”蔡丛明是扬州的一名体育产业从业者,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以前球迷看完比赛可能只是讨论技战术,现在更多人愿意换上球衣走进球场,甚至来这边踢球的不少企业队、社区队都是这两个月新成立的。”

而大量普通人对“苏超”的关注,也让这场由业余球员主导的城市足球联赛赞助商,从开幕时的6家激增到了29家。京东、淘宝等知名公司先后寻求合作,甚至向来只赞助世界杯、欧冠、F1等顶级赛事的国际啤酒品牌喜力,其广告牌也出现在了“苏超”赛场上。

苏超赞助商名单,左为最新版本,右为第一轮比赛时版本。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∙10%公司

与赞助席位水涨船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“苏超”的官方票价依然维持在5到20元。这与生活在日本东京的轶君观察到的日本知名业余球队“南葛SC”盈利模式相似。据他介绍,作为知名漫画《足球小将》作者高桥阳一创立的球队,其球票的定价大致在1000日元上下(折合人民币50元),九成的收入来自赞助费,剩下的5%来自商品和文娱活动。

轶君曾统计过像“南葛SC”这样的业余球队,在日本登记在册的共有582支。他们之中,运营良好的球队,有可能一步步壮大为职业球队,但即使是不再上升,也依然有稳定运转的机制。“即使抛开现实层面的生计问题,业余球队还有更大潜在作用,培养足球文化,筑牢群众基础。”轶君说。

如今“苏超”的火爆,也再次证明了足球的发展,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。目前,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借鉴“苏超”,将省内足球联赛更名为相应的“省超”。6月初,四川省体育局就在“问政四川”平台回复网友建议时提到:“‘巴蜀雄起杯’川超联赛将借鉴苏超联赛的健康发展经验,完善赛事体系,强化监管,推动公平竞赛,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,促进群众足球与校园足球发展,助力全民健身。”

尽管从“苏超”的成功,到中国足球的成功,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,但至少,培育中国足球的土壤,正在发生变化。